北川,一座被群山環繞的城市。
很多人知道北川,是因為2008年的汶川地震,北川屬嚴重受災區。
汶川地震發生后,張美珍的先生被緊急調派到震區支援,做震后防疫消殺工作。單位詢問家屬意見,同在衛生系統的她說: 「肯定支持!」
20多天后,先生從四川支援回來,沒說苦也沒說累,只說, 「他們太不易了。」
就是這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話,在她心中埋下了種子。
2021年,因為浙川新一輪東西部協作的機會,50歲的她來到了北川。
一本寫得密密麻麻的「援川日記」,記錄了她對北川的「毫無保留」。
「我到這個年齡,什麼榮譽、升職都沒意義了,就想在回去的時候能給北川留下些什麼。」
張美珍工作照
01▼50歲那年,她跨越山海,千里迢迢來到震后重建的北川縣城
距北川1700公里外的衢州市柯城區,那是和北川完全不一樣的南方城市,也是張美珍的家鄉。
在浙川東西部協作的大背景下,自2018年起,柯城區人民醫院多次派出醫護人員對口幫扶北川縣人民醫院。
2019年,作為柯城區人民醫院副院長,她代表醫院到北川慰問同事。
那是她第一次來北川,但因為此前先生曾參與震后支援,11年前她便與這里結下緣分。
2008年5月下旬,因為汶川地震,她的先生被緊急調派到綿陽平武縣南壩鎮支援。
資料圖:震后災區做防疫消毒
支援隊伍一行人穿著厚厚的防護服,背著消殺藥桶,在廢墟之間穿梭作業。
四面多山,余震難料,隊伍夜晚只能就地睡在空曠潮濕的山坡上。
身在浙江衢州的張美珍白天上班,晚上看電視新聞了解震后救災情況。
由于通訊中斷,她也聯系不上先生,每次只能等隊伍單向報平安。
擔心的同時,她也記住了四川,女兒當時寫下的《我的爸爸在四川》一文,登在衢州晚報上。
與平武相近的北川也是地震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如今,新北川縣城已建成10年之久,新生之地煥發希望,也帶著固有的樸素和熱情,迅速打動了她。
慰問回去后,她萌生了來援川的想法。
2021年8月,她從柯城一路向西,來到北川。
這年,她即將50歲。
02▼患者滿意度調查后,冬天的候診椅套上了椅墊,婦產科也增設單間……
這已經是張美珍參加工作的第30個年頭了。
30年間,她見證著醫療系統和技術的發展,自己也從一線的助產師成長為副院長。
作為派駐副院長,她并非只是高高坐在辦公室,而是俯下身,去看醫院里那些曾被熟視無睹的問題。
到北川的第二天,她就馬不停蹄,先給醫院做了一次思想共識培訓會,又火速展開患者滿意度調查。
她的滿意度調查,不是發問卷,而是每天走訪門診部和住院部,詢問患者的感受。
病人隱私保護不當、婦產科沒有單間、候診椅冰涼、病房里年數已久的棉被厚重不暖和……
這些分散在醫院各個角落的、大大小小的問題,通過患者最真實的表達到達她這里。
之后,婦產科增設了單間;冬天診椅套上了椅墊;她還聯系浙江愛心企業捐來一批棉被;不同區域衛生使用不同毛巾,避免交叉感染……
她想告訴這座縣醫院的同事們,醫院不只是看病的地方,關注病人的感受和體驗也同樣重要。
北川縣人民醫院婦產科單間病房
隨著工作的深入,她先后參與制定了滿意度方案、志愿者方案、慢病隨訪方案……
醫院各項細節管理工作逐漸被明文規范起來。
「把麻煩留給自己,讓病人得到方便。」
這個理念,也漸漸從她身上傳向了整個北川的醫療系統。
03▼「對北川,我毫無保留」
初到北川縣人民醫院時,張美珍有些頭痛。
北川與柯城之間有很長一截距離——不論是醫院的制度規范、管理理念,還是老百姓的健康意識和素養。
「客氣地說,至少都有5年的差距。」
北川常住人口只有17余萬人,但縣人民醫院平均每天會迎來600余名患者。一次就診,平均繳費3次。在疫情防控的「一米安全距離」要求下,隊伍能從繳費窗口延伸到門診大樓外。
排隊似乎已經變得習以為常。
如何解決排隊難這個問題,時刻困擾著她。
北川縣人民醫院患者排隊情況
2022年春節過后,在前期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她將浙江數字化集成改革成果「診間支付」引入北川。
「診間支付」這套管理模式在浙江已常態化,對北川卻是陌生的東西。
借助它,患者在診間就能掃碼繳費,直接去檢查、取藥,減少重復排隊的時間。
新鮮事物總是難以被接受的,為了保證「診間支付」不淪為「面子工程」,她放棄高大上的理論指導,選擇「最土的」方式去推行:
給各科室和領導動員宣傳,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
培訓時親手做課件,每一步驟詳盡清楚,并附上案例。
她說,「網上的理論更全面專業,我要講的是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一步步到底怎麼做。」
如今,「診間支付」在北川縣人民醫院22個科室成功運用,平均每位患者的就醫時間縮短了近1小時,排隊人數減少了30%。
曾經擁擠的人流被分散在藥房前、各科室里。最快半小時,患者就能完成就診。
看似簡單的改變,落在老百姓身上,是實在的便利。
診間支付開通后,被分散的人流
在數字化改革便民的同時,張美珍也掛念著偏遠山區的人。
北川以老縣城曲山為界,往北為關內,往南為關外。關內人進城求醫,路途遙遠,天未亮便得出發。
醫院的下鄉義診和隨訪,對他們來說是最容易的觸及。
張美珍醫生下鄉參與義診
在義診時,她常被一些故事觸動。
一位老大姐告訴她,丈夫腰痛,一直臥床不起。進一步了解后,她才得知對方在2017年做過直腸癌手術。
但術后整整五年,他都沒進行過一次復診。
她也見過四五十歲受更年期困擾的女性,自己不懂,家人不理解,就連詢問醫生都羞于啟齒。
她深刻意識到,這并不完全是錢的問題,而是健康意識的缺乏。
于是,她帶頭規范了醫院的隨訪、義診流程:如何同地方對接,需要哪些科室,配置什麼設備,發現病情后如何處理......
并動員其他援川醫護人員,自發成立了援川醫療志愿服務小分隊。
一年近20次義診、隨訪,她想盡可能讓每一次都發揮出最大的價值,惠及更多的百姓。
張美珍醫生下鄉參與義診
東西部發展差距是巨觀命題,但彌合這條鴻溝是要靠一個個具體的人和事情去填補的。
明確的方案制度、內化的理念思維,把北川沒有的東西引進來,讓不規范的東西規范起來。
她說,「來到這里,我沒有任何保留。」
每一次翻山越嶺,每一份詳盡的課件,每一次察看醫院各角落,都是為了將那5年距離,縮得再短一些。
04▼一年后,北川成為她的第二故鄉
雖然掛職在縣人民醫院,但她時常會到北川其他醫院講課培訓。
初來北川時,她便確定她要服務的不是一家醫院,而是整個北川。
每個周末,行政樓層空蕩,只有她的辦公室里發出鍵盤敲擊聲響。
「干也是一天,混也是一天」,她想在援川期間,給北川留下更多東西。
一年多前,援川審核通過后,她有過猶豫,自己這個年紀跑那麼遠的地方,能不能行?
曾支援平武的丈夫和向往四川的女兒,都給了她極大支持。
是家庭傳承也罷,是個人選擇也罷,她都義無反顧地來了。
2022年7月,先生來探親,兩口子在北川匯聚
獨身在北川,她也會感到孤獨。 醫院-菜場-宿舍三點一線,50歲生日和中秋節時,身邊也無家人相伴。
但這里的同事親切地稱她「美珍院長」「美珍小姐姐」;
患者給出一句句真情實感的好評;
她在安昌河邊散步,和菜市場老闆寒暄......
陌生感漸漸消失,北川成了她的第二故鄉。
醫療,民生也。所有的改變,靠人實現,都是為了人,也最終落到人身上。
在張美珍的辦公桌上,擺著一本厚厚的「援川日記」。
里面密密麻麻的文字,是她不曾荒廢北川之程的證據。
張美珍的《援川日記》
她與北川這片土地相連時,東西地域之間、山海地貌之間,也加快了靠近的步伐。
出品 | 益美傳媒
作者 | 海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