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綜合推薦
熱點新聞
娛樂明星
孩子天生就有內驅力,只不過後來被毀掉了
Annie
2021/08/16
檢舉
我要評論
1
為了金錢而嬉鬧的孩子
之前看過一則故事。有一群小孩子總是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老人覺得太吵了,難以忍受。
於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25美分,還和他們說: 「 你們讓這裡變得很熱鬧,我也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
孩子們都很開心,第二天就又來了。老人再次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5美分,不過和他們解釋說,自己收入不多,所以只能少給點。孩子們也接受了。
第三天,孩子們又來了,但是老人這次卻只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
孩子們勃然大怒: 「 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 他們和老人說,他們再也不會為他來玩了。
這則故事很有趣。孩子們一開始嬉鬧,只是因為他們從中獲得了快樂。但老人出現後,他們嬉鬧的目的卻變成了金錢。
而金錢控制在老人手中,所以老人也就控制了孩子們的行為,最終成功把他們趕走。
很明顯,當孩子行為的動機被改變了,對原本喜愛事情的動力也消失了。
2
內驅力,是內心滿滿的喜歡
心理學家德西和里安曾經提出過自我決定論,將每個人行動的動機分成了內驅力和外驅力。
內驅力是說人們通過自己的興趣愛好產生的動力來完成某個行為,而外驅力則是通過外界提供的評價體系,獎懲措施等動力來完成某個行為。
正如嬉鬧的孩子們,一開始玩樂是出於內心的喜歡,卻被老人變成了外驅力。於是嬉鬧不再有趣,反而變成了目的。當獎賞不再有吸引力,孩子們也就不再喜歡玩樂了。
由此可以想象,如果孩子真心喜歡一件事,他們就會有發自內心的動力去學習,主動解決問題並持續前進,不需要別人的督促,也不害怕負面的評價和失敗。
而那些靠著外驅力前進的孩子也可以非常優秀,但是當他們的外界驅動力消失時,他們更容易迷失方向,停滯不前。
這也是為何媒體常常會報導說有些學霸進入大學後沉迷於遊戲不可自拔。這些 「學霸」大都把學習當作不得不做的任務,或是為了父母,或是要完成大學聯考,所以未樂在其中。
而一旦他們有了選擇的自由,卻早已經不知道內心想要堅持的究竟是什麼。
可見,只有讓孩子內心有滿滿的喜歡,才會有內驅力。
3
控制型父母,
是孩子內驅力的殺手
內驅力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但是大多數父母意識不到,很多看似以愛為名的行為,實際上都在破壞孩子的內驅力,讓孩子無法發展成為一個自主獨立的個體。
尤其是那些喜歡替孩子們做主的父母,他們剝奪了孩子們的選擇權和好奇心,實際上也剝奪了孩子主宰自己人生的能力和動力。
曾經看過一個視訊片段。有一群美國舞蹈學院的學生即將參加畢業演出。
這其中有一個9歲的小女孩,她是被媽媽塞進這所學院的,因為媽媽非常希望她學習跳舞。
但是她從來都不喜歡。而她終於在一場比賽之前鼓起勇氣選擇了退出。她在媽媽的質問下說,「媽媽,你沒有跳舞的腿,而我沒有跳舞的心。」
類似的故事其實一直在發生,父母在安排孩子的生活。男孩子要學圍棋,女孩子要學跳舞,因為父母覺得必須培養一個愛好。
但是愛好,似乎是父母所愛。他們忘記去關心孩子的感受,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
也正如網友吐槽的,「有一種冷叫作媽媽覺得你冷」。
父母其實都是在用自己的判斷,切斷孩子和其他事物的接觸和體驗, 並要求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
他們看似是為孩子好,實際上卻是在要求孩子順從,承認自己不可侵犯的權威。本質上,他們是在滿足自己的自戀。
而從小學會「聽話」的孩子,沒有機會去探索和試錯,也就很難發現內心所愛,很難培養出內驅力。
曾奇峰老師曾說,如果父母什麼都替孩子做主,就是在殺死孩子的生命。
畢竟父母不可能一輩子,都幫孩子直面艱難的人生。
4
依賴獎懲的教育,
也會破壞孩子的內驅力
前兩天我姐姐來找我抱怨,說小侄子從一年級開始成績就特別差,她就想出了用物質獎勵他的方式,只要他考得好,就給他買想要的玩具。
剛開始這個方法很奏效,但沒多久小侄子提出想要一套很貴的遊戲機。姐姐覺得不合適,於是沒有同意。
結果小侄子很不開心,還對她大吵大鬧,說那之後就不再好好學習了。
姐姐聽了這句話突然意識到,想要通過獎勵來激勵孩子的方法,已經完全變味了。
其實很多父母都有考慮用物質獎勵來激勵孩子,但正如一開始的故事,可預期的獎勵常常會破壞掉孩子內心對事情的喜愛。
尤其當家長平時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也不懂正確鼓勵他們,這時候物質獎勵就變成了家長用來控制孩子的方式。
也有些家長則會在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懲罰他們,以此來教育和警告。這其實也是一種控制。
這樣控制性的愛很容易讓孩子開始在意和揣摩父母對自己的評價,而他也會為了獲得獎勵或者避免懲罰,而學會討好和妥協。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非常在意周圍人給予自己的評價,他們內心會有匱乏感,覺得如果自己不能滿足別人的需要,那麼他就不配得到愛,也不配得到物質或地位。
他會一直為別人的目光而活,追求功利性,他們很難成長為一個主動的人。更不用說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靠內驅力達成目標。
而這都是因為,他們從父母那裡得到的,一直都是帶有條件的愛。
5
愛和自由,可以成就一個孩子
父母想要培養孩子的內驅力,可以嘗試做到以下幾點。
① 尊重孩子的喜好
愛與自由,其根本就是給孩子基本的尊重,讓孩子有自己可以做主的感覺。
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說過,在他們幼稚園裡,曾經有一個孩子,用一個多星期的時間在幼稚園什麼都不做,就是聽一張巴赫的唱片,直到把它聽爛。
而在此期間,老師們都不會去干擾他,而是給他足夠的自由。
尊重孩子,意味著不再圍繞著大人的想法和感覺轉,而是關注在孩子的內心世界裡。
當父母能夠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去探索,去嘗試新的事物,去花時間鑽研自己喜歡,而不是父母喜歡的東西,孩子才有可能對這件事產生內驅力。
② 給孩子愛和陪伴
有時候對於某些事,孩子的確很難產生興趣,比如說讀書,學英語。這也是為何父母會想到用物質獎勵來激勵孩子。
但實際上,比物質獎勵更有效的是父母給予的關注和陪伴。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光,以及父母發自內心的鼓勵和快樂,更能激發孩子學習的樂趣。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做一件事,可以耐心和他們溝通,讓他們明白自己的期望,事情的重要性,以及不做的結果。
父母這麼做要讓孩子覺得,是自己做了選擇。而剛開始的時候,父母應該陪伴孩子一起,給他鼓勵。
有任何小的成就都可以鼓勵他,讓孩子有成就感,也就能讓孩子有更高的積極性。
③ 學會只做60分父母
有的父母覺得孩子什麼都不懂,於是喜歡一手操辦。有的父母希望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但是又害怕自己的愛變成縱容。
其實,父母只需要做到60分,此時能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做自己,去探索和試錯,但是在孩子需要的時候也總能及時出現。
在一個家庭中,父親通常是建立規則的人,所以父親對於孩子的陪伴是必不可少的,父親要承擔起自己的角色,來幫孩子建立道德的底線和規則。
同時,在處理問題時,父母要學會只給孩子指南針,而不是地圖。指南針可以引導孩子獨立和主動面對問題,當孩子解決之後就會有勝任感,由此產生自驅力。
而如果父母為孩子畫好整個地圖,也就剝奪了孩子自己尋找答案的體驗。
6
其實很多時候,是父母無意間的行為破壞了孩子的內驅力,而父母還反過來抱怨說,自己的孩子一點也不自覺。
想要培養孩子的內驅力,父母要學會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和自由,給予他們探索和試錯的機會,多關注孩子的感受,多給陪伴和愛。
因為只有愛和自由,才能為孩子插上飛翔的翅膀。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
「我媽的世界裡,我的房間沒有門」:最幽默的相聲,道出了最心酸的傷痕
身心健康
研究證明:為倆孩子智力考慮,若寶媽身體允許,二胎最好晚點要
身心健康
媽媽們,別再靜觀其「便」!寶寶消化不好我們還能這麼做~
身心健康
2歲寶寶就這麼沒了,家人崩潰,千萬別讓你的僥倖害了孩子一生!
身心健康
新手寶媽要想睡得好,哄睡技巧要掌握,專家解惑
身心健康
X
檢舉
請使用真實的郵箱如無法和您取得聯繫我們將無法對您的檢舉進行處理
確定
×
用戶評論
正在加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