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出來不久,我先後發上、下兩篇文章和大家一起討論了相關資訊: 透過評論區就不難看出,對于 巨觀的、格局性的事情大家還是非常關注的,因為 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著我們養育的方式和方向。 正所謂選擇大于努力,雖說這世界上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但「冤枉路」恐怕沒人真的會心甘情願地去走。 說到方向,小編今天也想跟大家聊一聊另一個話題,同樣涉及到孩子的未來以及我們的現在,同樣值得高度關注,那就是職業。 我們花盡心思、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最直接也最明確的目標之一不就是,孩子未來能有個好工作,有個好發展,從而過好的生活嗎? 努力沒問題,但大方向我們想過嗎? 當今社會發展之下,什麼又是真正的好工作呢? 牛津大學人工智慧領域的兩位研究員, Carl Benedikt Frey和Michael A. Osborne在他們合著的論文「The future of employment: How sus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sation?」 中, 對702個工種做了詳細的預測,並按照被淘汰可能性0~97%進行了排序。
結果顯示,未來十年將會有近一半的職業逐漸消失, 其中47%的就業人數處于危險中,甚至到2045年,將會有一大批人迎來失業,大量工作將開始出現「人機交接」。
而給我們帶來危險的是誰?沒錯,正是我們常說的「機器人」。 該論文資料來源是以美國為研究物件的,如今多年過去了,很多預測已成為現實! 比如 無人機,AI客服,無人售賣店,無人駕駛,點餐、送餐機器人等等。 作為發展中的中國,他們的十年,也恰是我們未來十年可以參考的。 2017年,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所研究員Katja Grace和小組發表了另一篇論文《When Will AI Exceed Human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AI Experts》。 更是確實列出了一個時間點(AI Milestones)——人工智慧在何時、在特定任務中開始超越人類: 到2024年,人工智慧將會在翻譯領域超越所有人類。
到2026年,人工智慧便能夠寫出高中水準的文章。
到2027年,能夠駕駛卡車。
到2031年,可以從事零售工作。
到2049年,能寫出一本暢銷書。
到2053年,能夠勝任外科醫生的工作……
你會發現,曾經我們以為沒有技術含量的低端工作、流水線工作會被取代,很多有技術含量「白領」工作會很安全。 但實際並非如此, 工業4.0時代已經到來,「被取代」終將要發生,而且一定是波及范圍越來越廣,影響程度越來越深。
那麼未來幾十年,到底哪些職業風險高,哪些職業風險低? 研究中對702個工種進行了分析,並給出了具體比例,我選擇了 最容易和最不容易被替代的職業(各20%),數量都有200+。 流水線這類的職位就不再重述了,來看看我們認為不太可能的。
資料顯示:
採購、櫃檯、會計、審計、圖書管理、郵政等領域的文員,以及普通的辦公室文員。
這些職位的 自動化風險率都高達90%以上,幾乎是「必死無疑」的崗位。
此外,
報稅員、信用分析師,理賠、審查、調查人員,信貸、對賬、房產評估,稅務審查及代理等。
這些看上去有一定技術含量,社會地位也相對高的職位,風險率同樣在90%以上。
計程車、公車及輕型卡車司機,秘書、行政助理,客戶服務代表,維修類等。
這些職位同樣非常危險,均在80%以上。
你會發現,這些最容易被替代的職位有兩個特點:
比如文員,很多人剛一畢業都做過兩年文員,為什麼門檻低且流動性大呢,正是因為它的工作內容簡單,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幾乎人人都能做。
司機和秘書的道理類似,雖然他們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技術含量,也有一定的社交性,但都不高,所以仍然很容易被替代。 2013年,IBM人力資源部門就開始用AI進行一系列人力資源相關的工作,包括預測員工離職風險,提前採取人才保留措施、指導員工提升技能、識別招聘過程中的偏見因素,降低人才引進的失誤風險等等。 而且 僅一年時間,AI所做的工作就為IBM全球公司節省了近1億美金,大幅提升了員工和管理層的滿意度。
金融大行業可是在我國吃香很多年的,包括現在依然很體面風光。但遺憾的是, 未來他們被替代的可能性極高。 因為其中很多崗位,比如分析、信貸,最主要的工作對資料的整理、判斷和分析,而這件事誰最擅長?電腦啊! 以前統計用筆和紙,如今輸入電腦一鍵生成。而當AI發展到一定程度,連輸入都不需要人類的時候,這個崗位自然也就消失了,就跟筆和紙一樣。 最容易被編碼的就是資訊類,這一類AI做起來不僅準確率高,而且效率極高,是人工作業的N倍。
說到這我不得不提的就是 「普通程序员」,它將是一個在短期內不會消失,但將來一定會消失的職業。 人工智慧完成之前程序员是「剛需」,然而一旦完成,程式設計這種事機器人同樣很擅長。 不過,高級程序员比如系統架構師、工程師等還不那麼容易被替代。
讓人驚喜的是,我們日常中經常接觸、甚至很不起眼的職位,有很多替代率都低至10%以裡。
特殊教育教師,學前班、日托、兒童保育管理員等,職業/技術教育、藝術、戲劇和音樂教師。
這些方面的教育崗非常安全,完全可以放心大膽的選擇。
康復醫師,心理學家類,內科醫生,牙醫,小兒外科及整形外科醫生,麻醉師,藥劑師,婦產科醫生,營養師,針灸等。
這些跟人類身心健康有關的部分職業安全性也很高,幾乎都是機器人無法完成的內容。
此外一些藝術創作及創意類的職業,比如:
會議、活動策劃,策展人,製片人、導演,戲劇和表演,音樂總監、作曲家,平面設計,時裝設計師,攝影師,景觀設計等。
還有相對冷門的,如:
分子和細胞生物學家,生物學家,環境工程師,政治學家,交通工程師,核工程師,天文、航太領域崗位。
以及我們非常常見的:
這些職位的幾乎都是無可取代的。
其次還有一些風險略高(20%),但仍然在「最不可替代」范圍,相對很安全的職業,簡單列一些給大家看看,就不具體分類了。
保姆、員警、治安,急診護士、康復顧問,幼稚園老師,網路和電腦系統管理員,消防員,經濟學家,按摩師,護膚專家。
藝術系列比例仍然很高,比如:
畫家、雕刻家、插畫家,音樂家、歌手,舞蹈家、舞者等。
縱觀以上幾十個崗位我們發現,這些不可被取代的職業仍然有著鮮明的特點:
看完被取代率在20%以裡的職業後你發現, 占比最大的一個大類,就是創意類。 沒錯,凡是涉及到創新、想象、自我意識類的工作,AI都很難替代我們。因為這類工作的成果是隨著周圍環境,個人的經歷、想象力、感受,在特定環境下激發出來的。 無論是音樂、美術的流派,舞蹈的類型,還是策劃、設計根據客戶需求「定制」出來的獨一無二的方案,這些都不是「學」出來的,而是「想」出來的。 但 人工智慧不具備「想」的能力,它只能將你想好後的做好,卻不能替你想。 另外細究深受大家喜愛的藝術作品你會發現,每一個都不是單純的音符演奏、色彩搭配,這些不過是表現形式而已,其背後的情感、故事、靈魂才是真正的本質。 就這麼說吧,機器人同樣可以給你跳一段舞蹈,同樣可以給你演一部電影。但它很難給你一個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表情,和一個不言而喻的眼神。
它可以呈現精彩絕倫的表演,但它不能和你引起心靈的共鳴。
這就是人和機器的差別。
而且從人倫考慮,人類是無法膜拜一個機器人的,也不會成為它的粉絲,因為它本身就是我們創造的。 法官、仲裁員(風險25%)這類相對安全的職位道理也是一樣,人類同樣不能接受機器給我們定罪、決定我們的生死。
這一點非常顯而易見,像幼稚園老師、保姆、員警、心理學家、記者等等,這些職業最明顯也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和人溝通。
而且面對的還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人, 越沒規律的事AI越整不了。每個人的需求、情況都不一樣,無論你輸入一千還是一萬種可能,他總會出現第一千零一個問題,你讓機器人怎麼解決? 而且很多職位除了溝通之外,還需要協調關係、平衡利益等,上邊我沒有單獨寫, 各行各業的管理崗基本都是安全的,正是因為他們具備這樣的特點。 AI做某一個具體的事沒問題,但管一堆人,就不行了。
有很多領域,比如生物、細胞、核、天文、航太等,這些除了相對冷門、技術含量極高之外,它還具有著非常強的未知性和探索性,這同樣是AI搞不了的。
還是那句話, 機器人的「大腦」是人給的,人都還不知道呢,怎麼給它? 所以,不管是我們自己的職業規劃,還是給孩子未來的建議, 如果把目光放長遠一些,可以提前預見大趨勢,就能進行更合理的規避和選擇,那麼未來就會更安全,也更有前景。 不會出現方向不對、努力白費的尷尬。 很多媽媽都在後臺說我對孩子的教育太佛系一點不雞娃,完全不像個教育博主。 其實不是不雞,是因為我知道 比起眼前顯性的成績可以證明的「能力」,那些不顯性,甚至在上學階段不能完全顯現出來的能力,反而影響孩子更遠。
我給孩子的規劃,從來不是到大學聯考、到大學畢業,我想給予她走的更遠的能力。
考慮到大家對自己職業風險率的好奇,我把大家可以自助查詢的方式也找到了。 原本是打算直接把參考的原文件都發給大家,但是報告中職業數量有702個職位之多,這篇文章我寫了好幾天,幾度都因為眼睛疼而不得不停下來休息。 為了防止你們看瞎,我又撈遍國內外網站,終于挖到更簡單的檢索方式——有個網站專門針對牛津大學這項報告進行了資料整理。 只要輸入某項職業名稱(注:需要輸入英文) ,就能得到該職業將被機器人取代的機率,非常方便。 比如,輸入「lawyer」(律師),直接就能看到該職業被取代的機率為5%,非常安全。
他們還為每個職業做了詳盡的分析,大家可以進行一個全面參考。
除了最高風險率和最低風險率,還設置了不同條件下的多個排行榜:
好了,不多說了,後臺回復 「職業」獲取網址吧!建議用電腦打開(手機反應慢或顯示不全),快去看看機器人會搶你的飯碗麼!順便提前幫娃規劃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