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幫孩子撕掉其中「偏負面」的標籤,家長們急不可耐、焦慮、想盡了各種辦法。
誰能說這不是「以愛出發」的思量?
但對于孩子們來說,這樣的思量是否真的需要?
努力做到完美的媽媽
放手吧
央視曾播出一個紀錄片,名字叫《零零後》。
這部紀錄片記錄了幾個00後孩子的成長,從幼稚園、小學,一直到中學。
其中,有兩個孩子的成長歷程,我很受觸動。
第一個孩子是:錫坤。
小時候的錫坤,渾身上下都透露著一股「我要探索世界」的勁頭。
➣ 小小的他,即使踮著腳才能勉強夠著垃圾桶,但錫坤一次又一次,樂此不疲,一定要把足球扔到垃圾箱裡。
➣ 錫坤還喜歡把整齊的東西弄亂、喜歡把高處的東西拿下來。
老師索性留出特定的30分鐘,讓錫坤的探索欲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
這個時候的錫坤,調皮、好動、喜歡探索,一個毫無怯意的自在孩子。
錫坤的媽媽,是一個非常愛兒子、非常努力的媽媽。
為了堅持母乳餵養,她每天都奔波在單位與幼稚園之間。
為了更多地陪伴錫坤,即使有缺憾,媽媽依然選擇了辭職,專心致志的陪伴孩子。
為了保護孩子的探索精神,即使錫坤在家玩火,弄得廚房一塌糊塗。
媽媽也沒有責怪半句,默默幫兒子打掃戰場。
保護孩子的興趣,全力支持錫坤「科學家」的夢想。
堅持科學育兒、尊重孩子的興趣與愛好,錫坤的媽媽已經很努力的做到「完美」。
但媽媽的堅持,似乎只是自己認為的完美與正確。
媽媽擔心錫坤整日投身到實驗當中,很難找到與人相處的樂趣。
為此,錫坤的媽媽做了很多「努力」。
➣ 為了讓錫坤感受與人交往時的幸福感,媽媽幫錫坤成立「科學工作室」。
但錫坤好像並不喜歡這樣的「幸福感」,比起交朋友,他還是更喜歡沉浸在電路板的世界裡。
➣ 為了讓錫坤走出「自我的世界」,媽媽又幫錫坤參加了《小主人報》的語言培訓班。
但錫坤對培訓的課程很不感興趣,更多時候錫坤都處于緊張、茫然、不知所措的狀態。
(錫坤更不願意留在語言培訓班)
往日做實驗時,神采奕奕的樣子,也沒有了。
(這是實驗課上的錫坤)
➣ 為了讓錫坤與更多的同齡人交往,媽媽在小升初時,又幫錫坤報了英語夏令營。
但是錫坤在夏令營過的並不開心,面對大家相互交流的場面,錫坤還是願意自己一個人待著。
在夏令營結束時,原本準備表演魔術的錫坤,突然想要放棄。
而媽媽特意從家中趕了過來。
面對媽媽的勸說,錫坤很沮喪、很抗拒、很崩潰。
但是最終還是抵不過,媽媽溫柔又堅定的話, 「必須表演,因為真的很出彩。」
而對于這段表演,錫坤又是怎麼說的呢?
「我是被逼的。」
每當錫坤遇到什麼問題,媽媽總會出現在錫坤的身邊,溫柔但又堅定的推著錫坤往前走。
為了達成「讓錫坤感受與人交往的樂趣」這個目標,媽媽一步一步逼著錫坤外向。
而錫坤的感受,媽媽總是看不到。
「這樣是對的,是為了你好,你一定要做。」
媽媽的話總是溫柔而又堅定。
十幾歲的錫坤,很喜歡躲在大被單裡面玩遊戲。
與小時候那個自由自在的錫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錫坤的媽媽在紀錄片中說:
但這樣的完美媽媽,是不是孩子想要的呢?
面對內向的孩子
請尊重孩子的思想和性格
而與錫坤最為相反的孩子是:一一。
一一打小就是「特立獨行」的小女孩,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覺得一個人玩挺好的。」
一一剛進入幼稚園的時候,還不滿兩歲。
幼稚園中的孩子都自動結成玩伴,但唯獨一一總是一個人,一個人睡覺、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玩耍。
一一的獨來獨往,很快引起了園長大李老師的注意。
奶聲奶氣的說著略有點老誠的話,這種反差實在可愛。
大李老師有點擔心,「孩子的成長不應該這樣孤獨。」
老師還建議一一的父母到幼稚園陪園、帶一一出去串門,希望能帶著一一加入群體。
但效果好像也不是很明顯,一一還是喜歡只跟媽媽玩。
慢慢地,一一的爸爸媽媽也接受了一一的內向。
他們覺得一一的性格很正常,因為他們自己本身也都偏安靜,也比較喜歡獨處。
其實就像大李老師說的:「有時候看她一個人坐在那,總感覺她的眼睛有種淡淡的憂傷。
但你看到她的行為,又發現她是多麼的悠然自得,能夠很好的去打發自己的時光,能找到愉悅自己的事情。」
而在長大的過程中,一一也有一些轉變。
一一的身邊開始逐漸出現很多小夥伴,內向型的一一也變得更加外向。
但她仍然是一個安靜、不太善于和人打交道的姑娘。
國中畢業以後,一一利用暑假又重新回到芭學園,做一名義工。
面對一群嘰嘰喳喳的小孩子,一一明顯還是不適應。
但安靜的做娃娃,一一倒是很拿手。
而一一的媽媽聽到,只有一個小朋友喜歡跟女兒這個義工老師玩時,媽媽的反應很平淡:「那也很好啊,就相當于一個小夥伴唄。」
沒有反復的遊說,你應該融入集體、你應該和大家交朋友,尊重與接納的感覺真的很好。
長大的一一,對很多事情都有著非常清醒的思考。
她理解世界的運作方式,但她更能理解自己的感受。
就像一一所說:
「我很享受獨處的時間,那種神秘的力量能讓我很安靜,做很久的事情都不會孤單。
要求人外向這件事情,是為了讓人們更加緊密的抱團在一起,創造一個更好的社會。
但本質上講,這對于內向的人是不公平的。
它在要求每一個內向的人都變的外向,但其實內向的人也有很多的優點的,比如能更安靜地思考、沉澱。
如果能外向、能內向就更好了。
那樣他就能擁有這兩個世界裡面,各一半最好的東西。」
而長大後的一一,確實有了外向與內向中各一半最好的東西。
真實、怡然、篤定。
對于交朋友這件事,就像三歲的一一所說:
我們總會不自覺地給孩子貼上各種標籤,然後又急于幫孩子撕掉這些「偏負面」的標籤。
但,這樣做大多時候都毫無意義,甚至會把孩子推向相反的方向。
兩個孩子的成長歷程,告訴我們: 世界上的孩子,只有父母接納與父母不接納這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