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文開始前,我希望大家可以跟我一起看這樣一個故事。
學校運動會上,麗麗為體操比賽準備了很久。儘管表現不錯,但後來幾個女孩出場之後,她的得分漸漸往後排,輸掉了比賽。
最終,她一條彩帶也沒能得到,非常沮喪。
這時,媽媽會——
A. 抱抱孩子,並且告訴她,沒關係你認為她是最棒的。
B. 告訴她,其實是裁判的不公平讓她失去了彩帶,跟她沒有關係。
C. 安慰她說體操比賽而已,其實也沒那麼重要。
D. 告訴她,她有足夠的能力,下一次肯定能贏。
E. 告訴她,以她的能力,本來就無法贏得比賽。
如果這件事發生在你家孩子身上,你會怎麼選呢?
— ihemom —
本期話題 | 如何接受不完美
聊天對象 | 二胎媽媽&單身女生
時間 | 2021.4.15

— Ihemom —
因為後續聊天內容涉及到隱私,我就不放出來了,這裡撿重點給大家講講。
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漸漸往兩種思維模式發展: 固定型思維模式,成長型思維模式。
學霸@0.7曾近總結過一張表格:
有著固定型思維的孩子,和成長型思維的孩子之間的差異。

但其實在我看來,這個表格無法說明「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哪個更好,更何況大部分人都是在這兩種思維模式之間搖擺。
就拿我侄女兒來說,「對完美的定義」這一項,就完全符合固定型視角。在做一件事時,她就希望她當下做出來的東西是最完美的,是不帶任何瑕疵的。
然而每隔一段時間再回頭看,都會發現過去做的簡直太糟糕了。
不過讓我欣慰的是,這件事並不會讓她此刻的心情變得懊惱, 因為當孩子開始享受進步的過程時,會發現不知不覺間又收穫了比「完美」更多的快樂。
我記得張藝謀就曾開玩笑說過:「如果電影能重拍一次,我一定會做到更棒,下一次吧,下一部電影也許遺憾會少一點。」
但事實上,每完成一部作品都會有遺憾,或者眼高手低,或者各種原因條件限制,總是有遺憾。
只不過,我們可以選擇坐在遺憾裡,也可以選擇繼續做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