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口越計劃越多?未來將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印度事事都想跟中國比,別的不說,這人口眼瞅著就要超過中國,成為地球村第一人口大國,總共就298萬平方公尺的土地上,卻生活著將近14億人口,大伙可能不知道,印度是世界上首個提倡「計劃生育」的國家,1947年,印度擺脫殖民統治,于1952年,采取節制生育,可惜這麼多年過去,人口是越計劃越多,人口到底是不是紅利,恐怕印度人有自己的看法?
印度目前的人口不僅基數龐大,增速也猛,按照一些機構的推測,未來印度的人口持續增長趨勢恐怕難以逆轉,到了2030年,也許會達到15億,2040年都有超過16億的可能。
歷來的計劃生育
印度歷來就是人口大國,葡萄牙人航行到了印度,一下船,直呼「吆嚯」,到處都是烏泱泱的人。二戰后,人口學家逐漸關注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印度成為眾矢之的,拉出歷史數據一看,1770年到1950年,印度歷經30次大饑荒,都是因為吃飯的嘴太多了,于是,獨立之后的印度政府很快就出台一項政策:要求擁有兩個以上孩子的男人進行絕育手術,絕育后甚至還發放獎勵,并且為育齡婦女提供避孕藥具,村頭大喇叭也是天天宣傳,但獲得獨立的印度人們在國家進入平穩后,生育欲望都十分強烈,加上該政策基本還是以自愿為主,導致根本沒人搭理,從1952年到1975,印度人口從3.8億增加到6.13億,漲幅61%。印度人民這張嘴在上世紀60年代,能吃掉美國四分之一的小麥產量,這哪里是「節制生育」,反而成為生育的助推器。
到了1976年,時任總理的英迪拉·甘地一看,這麼下去,印度非得讓人口擠爆了,于是便發起大規模的絕育運動,那可謂是軟硬兼施,雙管齊下。
生育政策軟硬兼施
印度不僅是最早制定計劃生育的國家,還采取過高壓政策,政策執行第一個月就有400萬男性被迫節育,不到兩年完成了800萬次絕育手術。
鐵娘子英迪拉·甘地,為了止住印度人口爆炸式增長,派出自己的接班人二兒子桑賈伊負責「計劃生育」,一方面是懷柔政策,只有做過絕育手術的家庭才能領取政府補貼,如果是獨生子還有更多的教育和就業機會,少生孩子可以優先得到飲水和灌溉的暴力,晚婚晚育的有獎勵,生孩子時間間隔久也有金錢上的獎勵等等,另一方面也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集市上直接拉人去做絕育手術,不絕育就坐牢。就這樣法令推行的19個月,有至少800萬次絕育手術,超過了之前節制生育政策執行20年的總和,這數字聽上去是不少了,但占應作絕育手術的人群比例還是太低了。
這一政策自然遭到了印度人口的強烈不滿,1977年英迪拉·甘地在大選中落選,這項如火如荼的政策也就無疾而終,也給後來的統治者敲響了警鐘,這種強制手段的計劃生育在印度壓根行不通,此后計劃生育政策大都是之前那種「自覺」狀態。
印度人為什麼熱衷于生孩子?一是因為印度雖然教派眾多,教義各不相同,但是在生孩子這事上倒是出奇的一致,「多子多福」「少生吃虧」,根本不想控制自身信徒的人口數量。,二是:印度重男輕女觀念非常嚴重,如果老人死后沒有兒子點燃火葬柴堆,那死后也無法去往極樂世界。女孩子不僅要嫁人,還需要大量嫁妝,「祝妳生女兒」都成了一句詛咒,于是,家家戶戶都在拼兒子。
在印度兩輛摩托車相撞,可以造成11人的傷亡。人口多恐怕成為印度在國際上的一個顯著「標簽」。印度這樣無序的生娃狀態,連聯合國人口金基會都稱之為「缺乏人口控制的典型」。
印度的「人口紅利」
上世紀印度領導人還普遍認為,印度人口多是一種負擔,但是到了2004年印度前總理辛格,卻開始宣傳人口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優勢,這也是源于國際社會學者轉變了觀點,人口怎麼能是負擔,應該是一種生產力才對。看東亞和東南亞的快速發展,這都是鮮活的年輕人帶來的財富,從發達國家開始,鼓勵生育又成了主流觀點。尤其是印度,人口中位數南部是34歲,北部24歲,這人口紅利可以持續到2050年。
但是人口紅利并不是簡單的計算題,翻開世界人口分布,大家不難發現,生育和貧窮是一對難兄難弟,越窮越愛生,窮就意味著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此后也很難轉化成促進就業和發展的動力,既然走向社會無所事事,閑著能干啥,造孩子唄,也就進入到了惡性循環,年輕人是活力,但是無處安放的活力,反而成為社會最大的不安因素,所以人口是不是紅利,能不能這「韭菜」能不能達到收割的標準,搞不好,禍害社會這塊莊稼地的雜草。
雖然生育權是人類天生的權力,但這項天然的權力,必然受到社會的制約,不管是拼命鼓勵生育,幾乎沒成功過的發達國家,還是試圖抑制生育失敗的印度,其目的都為了國家乃至地球的長遠發展,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烙印。